全台外勞看護申請流程完整教學,2025擴大免評80歲免巴表申請看護教學

環部將修辦法 認定資源化業者無須廠登 估明年3月開放申請移工

環部將修辦法 認定資源化業者無須廠登 估明年3月開放申請 輔導移工生活管理

【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九月十九日臺北報導】推動循環經濟為行政院核定重點政策,資源化產業為其中關鍵供應鏈,而依現行藍領移工審查標準,無工廠登記證的廢棄物回收、處理業雖符合3K特性,卻未能納入關聯行業,因此環境部近日向勞動部提案,擬開放相關業者可聘僱移工,也獲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會議同意。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表示,將修訂審查辦法以確認業者無須設置工廠,預估明年3月開始接受申請。

回收業人力需求最高 多不須廠登

林健三說明,資源循環署管理及輔導的廢棄物產業分為三類: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、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業、應回收廢棄物處理業,三者都必須依法向地方環保局取得許可證或登記證。

其中廢棄物處理機構取得許可的規範較為嚴格,除須設置專業技術人員、提供提報試運轉計畫,主要處理工廠、醫院、營造業等產生之廢棄物;處理業則也必須分為設置和試營運兩階段,部分業者會設置機械設備、提供製程和申請工廠登記。

而回收業則主要將清潔隊、資源回收個體戶回收的廢棄物,進一步整理分類,多為人工作業,取得登記的要求也較寬鬆。三者的規模以處理機構最大,處理業次之,回收業則多為小型業者。對應於北部人口多、廢棄物量較大,因此產業化更容易、也較為集中,中南部則相對零星分布。

同為資源化產業 限制有失公允

循環署指出,處理機構或處理業如果同時從事物品製造、加工(以機械、物理或化學方法,將有機或無機物質轉變成新產品),才需要依規取得工廠登記;因此回收業者和少部分處理業、處理機構無從事物品製造、加工,或地目不符合規定,無法或不需要取得工廠登記證。

林健三指出近年多有業者反映,同樣取得環保主管機關核發許可證或登記證,有工廠登記者可申請移工,而無須取得工廠登記證業者,也符合環保法規可從事資源化產業,卻無法申請移工,有失公平。

且相關產業即使近年推動自動化、人工智能協助作業,都仍需要人力工作協助,比如一般登記回收業就需要初步區分材質、去除雜物,送進輸送帶細分也還是需要人工檢視;處理業也需要類似過程先分類,經過破碎處理後也仍須人工確認。

產業特性 基層人力負荷漸增

按照主計總處統計,含括資源化產業的「用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」,45歲以上員工52.4%、24歲以下僅2.4%,無法吸引年輕人,其中廢棄物服務工及環境清掃工近5年平均職缺時間6.16個月,大於整體業別。

且近5年廢物產生量上升,但基層勞工未增加,從2019年每人負擔0.55萬公噸上升至去年0.63萬公噸,開放移工補實人力可舒緩本勞負荷,也有助產業發展。為兼顧公平原則,環境部此次提案針對不具工廠登記證的業者提供申請移工管道。

林健三也說明,將會配合勞動部修改相關法規,由環境部認定業者是否無須工廠登記,預估明年3月開始開放申請。根據循環署資料,無須工廠身分的處理機構有37家、回收業626家、處理業4家,而回覆有缺工需求的處理機構17家、回收業584家、處理業4家;以總員工人數20%推估,移工聘僱上限約1,092名,另依問卷回覆,產業基層員工的薪資介於基本工資到4萬之間。

裝修廢棄物清除業非本次範圍

在確保業者照顧移工與防範逃逸方面,林健三說明,業者在申請登記或許可時就要接受地方環保局的管理與輔導,環保局也會訂定輔導計畫,定期進場輔導,目前輔導事項主要針對污染防治,未來也可將移工生活照顧列為輔導重點,循環署也會加以考核、抽測。

林健三也特別說明,此次開放的產業並不包含前端資源回收個體戶,而是為解決回收業、處理業的人力缺乏問題;而裝潢修繕廢棄物清除也非此次擬開放的業別,未來是否開放則必須視整體產業接受輔導、合法轉型的情況決定。

關於申請問題歡迎加LINE進一步諮詢了解

巫宗諭qrcode

回收業者預估明年三月開放外勞申請,無須工廠登記

環部將修辦法 認定資源化業者無須廠登 估明年3月開放申請移工

環部將修辦法 認定資源化業者無須廠登 估明年3月開放申請 輔導移工生活管理

【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九月十九日臺北報導】推動循環經濟為行政院核定重點政策,資源化產業為其中關鍵供應鏈,而依現行藍領移工審查標準,無工廠登記證的廢棄物回收、處理業雖符合3K特性,卻未能納入關聯行業,因此環境部近日向勞動部提案,擬開放相關業者可聘僱移工,也獲跨國勞動力政策協商諮詢小組會議同意。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表示,將修訂審查辦法以確認業者無須設置工廠,預估明年3月開始接受申請。

回收業人力需求最高 多不須廠登

林健三說明,資源循環署管理及輔導的廢棄物產業分為三類: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、應回收廢棄物回收業、應回收廢棄物處理業,三者都必須依法向地方環保局取得許可證或登記證。

其中廢棄物處理機構取得許可的規範較為嚴格,除須設置專業技術人員、提供提報試運轉計畫,主要處理工廠、醫院、營造業等產生之廢棄物;處理業則也必須分為設置和試營運兩階段,部分業者會設置機械設備、提供製程和申請工廠登記。

而回收業則主要將清潔隊、資源回收個體戶回收的廢棄物,進一步整理分類,多為人工作業,取得登記的要求也較寬鬆。三者的規模以處理機構最大,處理業次之,回收業則多為小型業者。對應於北部人口多、廢棄物量較大,因此產業化更容易、也較為集中,中南部則相對零星分布。

同為資源化產業 限制有失公允

循環署指出,處理機構或處理業如果同時從事物品製造、加工(以機械、物理或化學方法,將有機或無機物質轉變成新產品),才需要依規取得工廠登記;因此回收業者和少部分處理業、處理機構無從事物品製造、加工,或地目不符合規定,無法或不需要取得工廠登記證。

林健三指出近年多有業者反映,同樣取得環保主管機關核發許可證或登記證,有工廠登記者可申請移工,而無須取得工廠登記證業者,也符合環保法規可從事資源化產業,卻無法申請移工,有失公平。

且相關產業即使近年推動自動化、人工智能協助作業,都仍需要人力工作協助,比如一般登記回收業就需要初步區分材質、去除雜物,送進輸送帶細分也還是需要人工檢視;處理業也需要類似過程先分類,經過破碎處理後也仍須人工確認。

產業特性 基層人力負荷漸增

按照主計總處統計,含括資源化產業的「用水供應及汙染整治業」,45歲以上員工52.4%、24歲以下僅2.4%,無法吸引年輕人,其中廢棄物服務工及環境清掃工近5年平均職缺時間6.16個月,大於整體業別。

且近5年廢物產生量上升,但基層勞工未增加,從2019年每人負擔0.55萬公噸上升至去年0.63萬公噸,開放移工補實人力可舒緩本勞負荷,也有助產業發展。為兼顧公平原則,環境部此次提案針對不具工廠登記證的業者提供申請移工管道。

林健三也說明,將會配合勞動部修改相關法規,由環境部認定業者是否無須工廠登記,預估明年3月開始開放申請。根據循環署資料,無須工廠身分的處理機構有37家、回收業626家、處理業4家,而回覆有缺工需求的處理機構17家、回收業584家、處理業4家;以總員工人數20%推估,移工聘僱上限約1,092名,另依問卷回覆,產業基層員工的薪資介於基本工資到4萬之間。

裝修廢棄物清除業非本次範圍

在確保業者照顧移工與防範逃逸方面,林健三說明,業者在申請登記或許可時就要接受地方環保局的管理與輔導,環保局也會訂定輔導計畫,定期進場輔導,目前輔導事項主要針對污染防治,未來也可將移工生活照顧列為輔導重點,循環署也會加以考核、抽測。

林健三也特別說明,此次開放的產業並不包含前端資源回收個體戶,而是為解決回收業、處理業的人力缺乏問題;而裝潢修繕廢棄物清除也非此次擬開放的業別,未來是否開放則必須視整體產業接受輔導、合法轉型的情況決定。

關於申請問題歡迎加LINE進一步諮詢了解

巫宗諭qrcode

113年新北市模範移工 — 我們引進的外勞再創佳績!

親愛的朋友們,

我們怡然欣慰地宣布,本公司引進的外勞在113年度榮獲新北市模範移工獎項!這是對他們優異表現的極大肯定,也凸顯了我們公司致力於推動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承諾。

這些模範移工同仁以他們的專業精神和辛勤工作贏得了眾人的讚賞。他們不僅在工作上表現出色,更在公司建立了友好和諧的形象,成為了良好的文化使者。他們的故事啟發了我們,讓我們更加堅定地相信,人才無國界,只要心懷夢想和努力,就能開創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。

這個獎項也是對我們公司人力仲介的肯定。我們引進的外勞脫穎而出,獲得模範移工的殊榮,這是我們堅持專業、精益求精的成果。他們不僅在工作上表現出色,更在生活中展現出模範的榜樣。

同時,我們也要感謝所有支持我們的合作夥伴和顧客,是你們的支持讓我們得以不斷成長和進步。

在未來的日子裡,我們將繼續秉持著誠信、正直和合作的價值觀,與各方攜手共創更加繁榮美好的明天!

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與祝賀!

敬上,佑羲人力顧問有限公司

申請外勞來電洽詢:(02)-8942-3246